这位明代文人的墓竟成了政治工具!90%游客不知道的诛十族真相_方孝孺_朱棣_皇帝

部落冲突怎么绑定九游账号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部落冲突怎么绑定九游账号 > 新闻动态 > 这位明代文人的墓竟成了政治工具!90%游客不知道的诛十族真相_方孝孺_朱棣_皇帝
这位明代文人的墓竟成了政治工具!90%游客不知道的诛十族真相_方孝孺_朱棣_皇帝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2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方孝孺,这位在明朝历史上相当有分量的人物,他的后事经历了不少波折。

在永乐年间,由于朱棣对建文旧臣采取了比较强硬的立场,方孝孺的纪念活动基本上消失了。从朱棣即位到万历之前,接下来的皇帝也一直没有改变朱棣对建文旧臣的看法。

到了万历十三年,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,这一年,建文旧臣们终于获得了平反,方孝孺也在这次大规模的平反名单里。

如今我们看到的方孝孺墓,是在万历十三年之后建立的,而主导修建的正是著名的文学家汤显祖。

汤显祖跟方孝孺之间并没什么直接联系,不过文化人总是互相欣赏。汤显祖对方孝孺的气节颇有敬意,所以他带头修建了祠庙,之后经过不断扩建,才有了现在这番规模。

万历皇帝朱翊钧在20岁那年,也就是万历十三年,做出了一个为建文旧臣翻案的重大决定。但从后来的历史演变来看,这一选择可能让他后悔不已。

展开剩余78%

当时,朝廷里的大臣们普遍认为,皇帝的这一举动是想回归儒家的正统思想,遵循嫡长子继承的传统。

随着万历皇帝年龄的增加,情况却大变样。他因为宠爱郑贵妃,开始想把小儿子扶上太子的位置,这明显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老规矩。

从大臣的角度来看,万历皇帝的做法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年轻时,他为了给建文的旧臣平反,大力宣传嫡长子继承制,结果到后来却自己毫不犹豫地摒弃这套理念,真是令人感到无奈。

所以,大臣们经常把这事拿来说事,让万历皇帝陷入一种特别尴尬的局面。

自嘉靖年间起,明朝的皇帝们似乎常常做出跟太宗朱棣相悖的决策,比如方孝孺的平反事件,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。

其实,在万历十三年公布的平反名单中,方孝孺并不是排在最前面的。回想朱棣攻下南京的时候,他列出的重点清算对象,方孝孺只排到第四位,前面的是黄子澄和齐泰等人。朱棣当时最想对付的其实是黄子澄和齐泰,方孝孺相对来说威胁就小多了。

方孝孺主要活跃在文化、教育和宣传领域。在靖难之役那会儿,他提出的策划大多都不靠谱,简直可以称得上是“馊主意”。

根据《明史》的记载,方孝孺在靖难之役期间一共出场了四次,显得相当关键。

第一次是在建文三年,那时朱棣正跟朱允炆谈和,朱棣提出一个要求,必须要处死齐泰和黄子澄才肯罢兵。方孝孺作为大儒,坚决认为不能把这两个人交出去,不过和谈是可以继续的。他提议,朱棣要先撤兵,随后朝廷再考虑赦免他的罪过。

这条件实际上就是在给朱棣定罪,朱棣可不愿意接受,直接就拒绝了。

第二次,方孝孺想出个主意,打算施展反间计,给朱高炽送信,想挑拨朱棣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。不过,朱高炽对朱棣那是非常害怕,收到信后立马就把信给朱棣,反间计就这样泡汤了。

这回朱棣的军队已经到了南京城下,方孝孺想提议谈判,然而这时朱棣正处在即将登基的关键时刻,怎么可能会接受和谈呢。

第四次,朱棣马上就要渡江,方孝孺建议坚守长江,认为即便朱棣的军队过了长江,关上城门也能确保安全,没想到李景隆竟然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。

建文皇帝问是不是该逃跑,方孝孺强烈反对,认为要坚守气节,千万不能逃,同时他自己也没有选择离开。

方孝孺的做事风格,真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明末的史可法。

这俩人简直一模一样,早期的想法都挺不靠谱,听着就觉得荒唐。不过,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殉国,后人对他们的批评也相对少了不少。

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,为方孝孺杜撰了“诛十族”的说法。

当时,许多大臣为了国家殉难,方孝孺本来并不引人注目,但因为那个“诛十族”的说法,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这一说法不仅误导了后来的很多百姓,甚至几十年后的天启朝《明熹宗实录》也采纳了这个观点,连朱棣的后代也当真了,可见它的影响力实在是蛮大的。

有趣的是,清朝在编撰《明史》的时候,把“诛十族”这回事给摒弃了,认为这件事其实并没有发生过。

从中咱可以看出,清朝在编撰历史时确实有分寸,跟自己关系不大的事件和人物,他们能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;可一旦涉及到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,那是绝对会毫不留情地批判。

方孝孺的墓就像他的生活,起伏不定,建成后的墓碑屡屡遭到破坏,但却也几度得以修复。

明代修的墓,到了清朝同治年间遭了殃,李鸿章甚至出钱进行了修缮,还亲自题了字。可到了民国时期,这墓园又再一次被毁。

现在大家眼见的方孝孺墓,其实是90年代后重修的,虽然才20多年历史,却饱含了岁月的沧桑,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迁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部落冲突怎么绑定九游账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